作者:刘汉盛 阅读数:54 发布日期:2025-08-02
从1982年8月17日,阿劳演奏的肖邦「圆舞曲」CD正式商业化推出以来,音响迷就分道扬镳了。极少数音响迷坚持纯模拟,拒绝数码;而大多数音响迷则欣然迎接数码大潮,随波逐流。到了今天,拥抱数码的音响迷又面临一项抉择,到底要不要使用数码空间校正(Digital Room Correction)与参数EQ(Parametric EQ)?
先说纯模拟派,他们的坚持是有道理的,模拟系统从麦克风拾取音乐开始,一直到利用针尖振动拾取黑胶唱片沟槽的音乐讯号,传输给唱放、前级,这么长的路径中都没有改变音乐讯号的基本样态。虽然过程中难免产生各种型态的失真,但毕竟纯黑胶系统没有将音乐讯号解构再结构。除了黑胶载体,卡式录音带与盘式录音带当然也是纯模拟讯源,不过使用者稀,那就不提了。
而在数码世界中,从CD到音乐文件,再到流媒体,无论是在制造端、发送端或播放器材端,越来越多的DSP演算应用在数码领域中,我们耳朵所听到的数码讯源几乎都是经过演算的结果。虽然目前的数码音乐充满各式演算处理,但平心而论,相关工程师想方设法要让数码音乐更接近真实的音乐,而绝大部分音响迷也不觉得人工演算的数码音乐「很假」,因为根本听不出来啊!
Apple 就认为320Kbps传输率的AAC压缩文件已经让一般人听不出跟无损压缩的区别(但Apple还是提供无损压缩规格)。而Reddit上也经常有类似的观点。我们可以承认有些音响迷在适当的音响系统重播下,可以听出有损压缩与无损压缩的差别,但即使是高解析音乐文件,在重播的数码讯源中,也「大多」经过DSP的处理了。
上述二段文字,是为了继之而来的DRC与PEQ而铺陈。假若您是纯模拟派,应该不会想用DRC与PEQ。但残酷的事实是,不论您请多高明的声学设计师来打造聆听空间,音箱加上空间相乘作用对音乐的扭曲绝对是您难以想象的。一般人以频谱量测时,都只选1/3 Oct.阶度来判读,这样的阶度虽然也是工业标准,但已经把真正的频率响应曲线均质化,您看到的只是和缓的曲线而已,这会让您误以为自己所听到的音乐已经是「原貌」,事实上可能只是50%原貌而已。
许多人是数码派,但却对DRC与PEQ避之唯恐不及,因为他们认为这二项工具会劣化声音表现。我们暂且不谈音乐在录制的过程中,就已经做了许多人工后制处理(包括PEQ);我们也应该承认,无论是DRC或PEQ都会有许多副作用,包括劣化音质(算力不足)、产生相位问题(滤波工具使用)、无法及时(Real Time)反应、Pre Ringing/Post Ringing等问题;也会被限制在空间校正与参数EQ的运算规格内(例如16bit/48kHz)。
这些都有道理,问题是你都快渴死了,还坚持一定要喝Evian或S.Pellegrino吗?你的糖化血色素值都已经飙高超过8,您还坚持不服药来自我控制吗?拿药时,药袋上都会清楚写明会有哪些副作用,副作用会带来一些不舒服,但医生开的药能够治好你的病啊!PEQ与自动空间校正一定有副作用,就跟药一样,但如果PEQ与自动空间校正能够让您的音响表现从50分进步到80分,有什么理由拒绝不做呢?
坚持纯模拟,音质虽然「纯」了,但您可能一直在听着50分的声音表现而不自知,还自我催眠认为这就是100分。拥抱数码讯源,但却拒绝DRC与PEQ,等于是半推半就,没有克竟全功。有人、或您信誓旦旦说耳听为凭,使用PEQ或DRC之后,声音表现反而更差,那是你没用对、没调好。如果PEQ与DRC能够让您的声音表现从50分提升到80分,甚至90分,从享受音乐的角度来看,为何要拒绝呢?